如果問“回歸十年間,香港的哪個行業受益最大?”相信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一定是“香港股市”。
十年間,香港股市的總市值從3.2萬億增至16萬億港元,恒生指數從6500點左右升至22000點之上。2006年,香港首次超過紐約,躍居全球第二大IPO市場,并逼近居首位的倫敦。
“大陸企業來了”
1993年7月15日,張亞東站在香港聯交所的大廳里,期待而興奮地望著面前的顯示屏。作為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首任董事長兼總經理,他在等待一個數字的出現:0168,這是第一家登陸香港證券市場的中國內地企業——青島啤酒H股的證券代碼。
但當時的張亞東可能并未意料到:HK 0168拉開了一個新時代的序幕。
由青島啤酒開始,國內掀起了赴港上市的熱潮。H股也因香港回歸概念,受到了投資者的瘋狂追捧。1997年回歸當年,赴港掛牌的H股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16只。
但由于缺乏經驗及歷史條件所限,最初在香港上市的企業出現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情,并嚴重影響了股價。比如青島啤酒的資產結構中竟然包括投資者完全不能理解的武裝部。而第二只H股——上海石化(HK 0338)的上市資產中,更為滑稽地出現了動物園和法院。
之后的亞洲金融危機、SARS等因素使得H股數度低迷。但盡管如此,內地公司登陸香港資本市場的熱情也在更深更廣泛地延續著。從最初的以國有企業為主,赴港上市的公司類型越來越多樣。2001年,首家民營企業浙江玻璃(HK 0739)在港上市,掀開民企赴港上市的第一頁。
根據香港交易所提供的數據,目前已經有超過370家的內地企業(包括H股、紅籌股,以及非H股民營企業)在香港上市,占香港上市公司總數的30%左右。在1997年6月底,這個數字只有83家。
這些內地港股企業的總市值60170億港元,占香港股市總市值的48%,而在1997年回歸時,這個數字只是16%。其成交額占香港整個證券市場的比例,也從1996年的25%上升到目前的近60%左右。
這是一個結構性的轉變。以往香港股市主要面對的是本港的公司,數量有限的瓶頸成為不可避免的發展隱憂。但隨著祖國大陸經濟的發展,大批優質企業走出國門,源源不斷地為香港股市注入“新鮮血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