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比以前更有活力”
十年間,香港證券市場在一路向好中走過的是一條崎嶇的路,在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非典侵襲、網絡科技股泡沫破裂等重重磨難的洗禮之后,渡盡劫波、嘗盡酸甜。
1997年下半年,亞洲金融危機席卷香港。恒生指數應聲從1997年8月7日的最高點16820.31點,下挫至1998年8月12日的6544.79點,下跌超過10000點,跌幅近60%,連續下跌時間超過一年。
1998年8月,時任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的曾蔭權毅然決定動用了1180億港元外匯基金入市護盤,而中央政府更是派出了兩名央行的副行長加入了這場鏖戰。
結果令人欣喜。1998年8月開始,恒指逐漸回穩至8000點以上。2000年3月22日,恒指超過1997年高點至17560.69點。之后,隨著1999年香港創業板成立和科技股大幅飆升,港股似乎已經擺脫亞洲金融危機的陰影。
但香港股市的回升歷程并非一帆風順。在2001年網絡科技股泡沫破裂之后,恒生指數迅速下滑。2003年初暴發的非典,又是一次對香港股市的沉重打擊。2003年4月25日,恒生指數再度回到8000點附近。
祖國再一次給了香港最強有力的支持。隨著CEPA的簽署,2004年中開始,香港經濟又開始重回正軌,并步入嶄新的發展年代。
目前,港股市值由1997年的3.2萬億元,升高到目前的逾16萬億元,10年凈增超12萬億,升幅高達3.6倍,全球市值排名也升至第6位。(孫冰)
1997年是香港廣告創意行業的分水嶺。那一年,不少專業人士選擇離港到海外,而堅守下來為數不多的廣告創意產業人逐漸在更為寬廣的內地市場尋找到更大的舞臺。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香港約有近20萬人從事跟內地業務相關的廣告創意產業,已經占到全香港人的4%左右。隨著廣告創意產業的外延不斷擴大,以廣告為主,包括藝術和古董市場、手工藝品、時尚設計等都成為創意產業的活躍因素,目前全球從事廣告創意行業的人有1億到1.5億人,而在內地取得巨大成功的香港廣告創意人也成為全球一流的專業精英人士。
劉小康,曾經的香港十大杰出青年,也是香港設計中心董事會主席,也有人把他稱為設計界的“全能冠軍”。1997年的香港,對他來說,是不同尋常的一年。
當年,他獲得獎項無數:以設計師身份獲頒香港藝術家年獎;榮獲全港十大杰出青年稱號;獲得韓國第三屆國際海報三年展全場大獎。1997的成果,是劉小康人生第一個輝煌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