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萬港人到內地旅游
香港世紀旅行社主管曾錦發親身見證了10年來香港旅游業的巨變,“香港與內地旅游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向內地開放了個人游,而個人游開放的重大意義就是把旅游業的收益變成了整個香港社會的經濟收益。”
“作為一個香港公民,最明顯的感覺是個人游開放以后,香港的人流更旺了。” 曾錦發說。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內地游客的大量來港讓外國旅游機構看到內地游客旅游消費的巨大能量,越來越多的出境游目的地開始和香港爭奪內地游客。
曾錦發說,內地游客大幅增漲帶來的另一個變化是,香港人對學普通話的熱情明顯高漲,以前很多香港人聽不懂普通話,但現在每個做生意的人都明白,不會講普通話要吃大虧。
由于兩地旅游交流機會的增加,香港居民到內地旅游的熱情有增無減。“目前,香港每年有7000萬的出境游客,其中6000萬要經過廣州、深圳。除了公務旅行,越來越多的香港人到內地旅游休閑。”
實施近4年的“個人游”對香港經濟起著立竿見影的推動作用,不少香港市民表示,這是中央各項“挺港”舉措中,香港受惠最明顯的措施之一。
內地“黃金周”成了香港“消費周”
7月9日,在呼和浩特舉辦的第7屆“中國北方旅游交易會”上,來自香港的旅游界人士顯得異常活躍,“把香港游客帶到大草原,再帶內地北方游客去香港度假,來去不空手。”香港某旅行社的梁先生對記者說,“這些年,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內地的旅游‘黃金周’變成了香港的黃金‘消費周’。”
據了解,香港的化妝品零售店“莎莎”是內地游客最愛光顧的地方之一。在銅鑼灣時代廣場對面的分店,常常會擠滿用普通話詢問的顧客。店里負責人表示,在每年黃金周的幾天時間里,平均銷量較平時增長約25%。
香港有名的金行“金至尊”商鋪,黃金周期間,每天都有數百個旅游團到訪,其中80%是內地游客。商鋪負責人表示,自個人游實施以來,“金至尊”展覽廳每天接待超過3000人,較以往增加了1000人左右。
今年“五一”黃金周期間,近29萬內地游客到港旅游,帶動了香港吃、住、行、游、購等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在很大程度上活躍了香港市場,激活了香港經濟。
另外,香港旅游發展局從2006年開始全面推廣“精彩香港旅游年”,將新景點與原有的獨特旅游產品結合起來,重新包裝后推出一系列的旅游新選擇,滿足了不同游客群的需要。2006年,到香港的內地游客達1359萬人次,增長了8.4%。而到2006年這一數字達到了1360萬人次,比10年前增長了475%。目前內地已成為香港最大客源市場,內地游客占訪港游客總數的半壁江山。 (崔曉林)
香港會展業: 10年迎來35萬內地買家
“雖然在中國的版圖上,黑龍江和香港是相隔最遙遠的兩個地區,但是,我們之間的經濟互補性很強,有著廣泛的合作空間。我們已經在香港舉辦了兩屆‘香港周’活動了,現在看來,效果相當好。”7月2日下午,黑龍江省商務廳廳長葉曉峰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通過在香港舉辦活動,先后有22300余家香港企業、香港各界人士13500人次來黑龍江省參觀考察。”
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的數據顯示,2006年共有52500多個內地省份、城市及公司在香港舉辦展會活動,會展營業額超過100億港元。香港展覽會議業協會會長朱裕倫表示:“內地各行業的展銷、展覽、商貿洽談等活動,加上內地各地方政府在香港舉辦的各種‘香港周’活動,令香港會展業迎來一個超大的‘牛市’。截至今年年底,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所有展館都已排滿展覽,“還有3000多家公司不能參展,只能被列入等候名冊。”
“回歸10年,內地各省市地區政府及企業似乎已經習慣在香港舉辦各種商貿活動,而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香港擁有國際、港島各類公司達十萬多家,在香港舉辦各種各樣會展效果好、信譽佳。”在7月1日舉辦的慶祝回歸10周年酒會上,香港海翔電子有限公司職員林先生對記者大發感慨,他告訴記者,在海翔公司任職8年,相識并保持穩定聯絡的內地朋友不下100人,而參與的會展活動數也數不清,“無論從哪個方面講,大陸與香港早已融為一體了。”
事實上,香港特區政府在10年前就將無污染、高效益的會展業作為服務業的發展重點,“會展經濟”的概念也由此而生。“10年來,伴隨著香港成熟的市場經濟運行,會展經濟得到蓬勃發展。”香港工商及科技局局長王永平認為。
|